尼泊尔与我国西藏南缘接壤,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与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陆路可从樟木口岸入境,国航、南航和东航每天都有飞往加德满都的航班,交通快捷、便利。尼泊尔的社会治安稳定,文化环境开放,生态资源独特,与周边国家关系融洽。 2009年,在国际合作局的支持下,青藏高原所姚檀栋院士等发起建立了“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2013年TPE国际计划在加德满都特里布文大学设立了分中心。该国际计划实施五年多来,有力地推动了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与第三极周边南亚国家科研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在水文、冰川、地理、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重要科学成果。在这期间,青藏高原所还培养毕业了3名尼泊尔博士研究生, 现有11名在读的尼泊尔留学生。此外,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等院内科研单位也有一批在读的尼泊尔留学生。因此,建立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是实施中国科学院“走出去发展战略”面向南亚的最佳选择。
2014年4月,白春礼院长一行访问尼泊尔,先后会见了尼泊尔总理、特里布文大学常务校长、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主任、尼泊尔科学院院长、中国驻尼泊尔大使等。在访问期间,白院长提出要以第三极环境(TPE)加德满都中心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合作研究领域,建立加德满都科教中心。同年8月20日,白春礼院长在北京会见了来华访问的特里布文大学常务校长Maharjan教授一行。白院长希望能不断拓宽中尼科技合作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加强中尼双方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合作;Maharjan校长表示希望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的紧密合作,特别是通过加德满都科教中心的建立,把中尼科教合作推向更高层面。会谈结束后,白院长和Maharjan校长共同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和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地理资源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此框架协议的签署,为建立加德满都科教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吴春太对中国科学院建立加德满都科教中心的决策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中心的建立将开创中国与尼泊尔两国科技合作的新局面。尼泊尔的总理、前任总理对该中心的建设也给予高度关注,希望借此提高尼泊尔本土的教育水平和科技实力。特里布文大学是尼泊尔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高等院校,2014年招收的大学生人数占全国招生的88%。2014年11月,为了体现与中国科学院科教合作的诚意,特里布文大学校务委员会做出决定,同意将加德满都主校区17648平方米土地和859平方米的留学生公寓提供给加德满都科教中心无偿使用。
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强调科学研究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青藏高原所“一三五”规划都把加德满都科教中心作为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支撑平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总体布局和我院“率先行动”计划等都决定了建立加德满都科教中心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条件。加德满都科教中心的建立,必将成为中国科学院“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示范窗口。